农村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调查报告1一、基本状况
位于xx乡政府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公里,紧邻309国道。全村共有135户,531人,2个自然庄,922亩耕地。党支部现有20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人,共有支部委员3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xx,男,现年57岁,初中文化程度。
透过调查,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xx村党支部配齐配强了党支部班子,明确分工,能及时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在带民生产、助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用心作用,有较强的战斗力,在组织群众参与公益事业、落实国家相关惠民政策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班子成员有较强的履职潜力,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用心作用。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xx村党支部主要是透过以下几个方面抓党支部建设的:
(一)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个性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透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构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职责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带富潜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选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配齐班子。透过召开党员大会,充分发挥党内民主,让有潜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忙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四)发展壮大村级群众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有钱办事”,就是村级群众经济要有实力,没有群众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群众经济,不仅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群众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把发展村级群众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
(五)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党员个性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潜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透过报纸、广播电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加强党员培训教育。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透过抓以上几方面的基层组织建设,广大党员明显感到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增强了,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党委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党员们也大都能够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透过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发现,虽然我村党组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取得了必须成绩,但是在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影响我村党组织正常发展的因素。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年轻、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多数外出,导致在家党员均为老党员,思想观念陈旧,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办实事的潜力,缺乏自我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制约了村级组织正常化发展。
(二)经济基础薄弱。一是村级党组织班子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尴尬境地,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多年难有大的起色。二是支村两委办公经费过少。由于近年来村工作业务繁重,各种检查、会议较多,已不能满足村级日常开支,有时甚至连基本的组织生活会都难以维持,党的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措施不力,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支村两委报酬低。由于当前农村工作任务繁重,低保、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危房改造等诸多惠农政策均需实施,给村干部日常工作带来极大压力,90%的村干部都成了脱产干部。而且村干部大多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每月工资已不能支持养家糊口,难以更好的激发村干部工作激情,甚至造成个别村干部军心不稳,缺乏工作用心性和主动性,个性是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的作用难以发挥。
四、意见推荐
影响基层组织正常发展,有客观与主观的原因,同时又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颗星,集中力量抓支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农村党员队伍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与“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分类定级、转化提升”为抓手,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对照“五个一”(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的要求,扎实开展“五好支部”建立活动。
(一)开展班子建设,发挥党员致富帮带潜力。
一是对农村“两委”班子实行规范化管理,把“必须三有”作为规范村务运行的根本制度,将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换届未当选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员,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为新基层组织建设带给坚强的领导基础。二是执行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基本制度,抓好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保证村级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确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证全村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二)开展阵地建设,发挥农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活动阵地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从加强党的执政潜力、促进社会和谐协调和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度出发,彻底改变过去党支部忽视阵地建设的思想认识误区,解决村级组织阵地功能不强的问题。一是实施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消除党员干部怕老百姓认为阵地建设是浪费、奢侈,把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打造成干部办公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文化娱乐中心,确立党的阵地为党的建设服务。二是成立村级信访室,定期安排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班坐岗,让群众有苦有处诉、有理有处说、有难有人帮,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此处隐藏41070个字……和形式
葬礼习俗一直存在于当地农村,具体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当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殡时大家要行此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此习俗主要内容与形式:
1、做坟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才可做坟下葬。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远平安)。
2、送终
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在断气时,要喊着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离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4、守夜
老人去世,尸体摆放在中堂长板上后,本户的子孙或亲戚要来陪夜。一方面,表示对死者行孝之礼仪;另一方面,预防动物(如猫、老鼠等)来偷食,但也有传说四脚动物跑在尸体上过,死人要座起来,是不吉利的。
5、入殓
入殓也叫落棺。择日子先生择出吉辰,尸体入殓后儿子拿来一碗米饭,用筷子夹一口在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当地称海材头),接着棺材头按顺序盖上子孙被、女儿被、媳妇被、客被等。
6、报丧
报丧也称报信,丧家差亲戚朋友的男人,戴白帽带雨伞,雨伞要侧夹,报丧人到客人(亲眷)家,雨伞钩要朝上,吃点东西或喝碗茶,报丧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几声或把报丧人座过的凳子扳倒,但是报丧人不能回头。(现农村有50%左右用通信设备代替)
7、吊孝
遗体(现骨灰盒)摆放在中堂,设孝堂,亲戚朋友前来吊孝,儿媳、女儿答谢亲戚朋友要哭,还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送葬
送葬这天下午,长子穿麻布孝衣,头戴白帽加“稻杆帽”,腰缚稻草绳,长媳穿麻布孝衣,头戴麻布孝头丝,其余儿子和儿媳,还包括女儿和女婿都应穿白长衫戴白帽。举行祭礼仪式,由道士先生主持祭礼,一边念祭语一边传食祭品,意思是要求晚辈敬献给死者食用,儿子跪接祭品,再送上供桌,一件件传食完毕,再三叩头敬拜,接着儿媳、亲戚、女儿等其他孙子、亲戚成横行跪拜。叩拜完毕,道士先生宣读祭文,颂经超度,这样棺材(现骨灰盒)才可以被抬出大门处,引路长幡、旗、喇叭、棺材(儿子护棺材左右),送行队伍跟着行至。但有个别村还有村口祭、桥头祭。
9、下葬
棺材(现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灵前祭语并行子孙米和讨彩。回家时,男子孙的孝衣孝帽不能脱下,其他送葬人员都要在回家路上脱掉白衣白帽,丧家派亲戚在回路口发钉(钉表示子孙兴旺)和红布或红纸(表示吉利),并泼几滴香火水(表示干净,好运回来)。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个七,为死者树魂开路七,共七个七(分什么子孙七、女儿七等),做七要叫道士念经。
11、念佛经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经,儿子、儿媳、女儿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三、调查情况的分析
1、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农村葬礼习俗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
从农村习俗看,是民族特殊的表现方式,在农村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被大家采纳的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从过程看,既是信仰,又是习俗,同时又是艺术,意取团结、和谐,使人有笼罩天地、点击万物、触及芸芸众生之感。所以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只有从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如七个七合起来做,既达到习俗礼节,又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2、增进家族情感与和谐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葬礼习俗给家庭搭建了平台,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我们家族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
在调查中得到一例,有一家族的二兄弟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发生矛盾二年多,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设孝堂都为兄弟着想,这样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状况通通没有了,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这也让他们的母亲激动不已,并说:没有他们父亲的葬礼,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亲情相辅而行?再比如近年来的“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女娲祭典”、“太昊陵人祖祭典”等,无不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活动。
3、弘扬孝道文化
“孝”---这一中国的传统美德。“孝子膝下有黄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就是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
所以用农村传统习俗道德教育塑造孩子的孝道意识意义重大。农村习俗葬礼,一是过程贯穿着“孝”字,如穿和戴、行和礼、祭品和祭语等;二是孝道美德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并不是仅仅将孝语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忽视了他人。也就是说,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下水后才会游泳。
四、现实的思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葬礼既然是文化,当然应该保护。一些人认为: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葬礼存在着佛教及“神灵”,因此,对所有与宗教和信仰有关的文化,都应该斗争而不是保护。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本身便违背了辩证唯物论的核心。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大量的宗教文化及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文化。
当然要传承与发展,但并不等于弘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葬礼要不断改进,对有些迷信及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必须考虑:一是死者为大和遵守法律的关系需进一步落实监督,如送葬车在送尸体火化及下葬的途中,拖拉机或卡车载人及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我们应该制止。二是葬礼过程的迷信活动(如念佛等),要用科学的方法取代或科学的解析。三是农村葬礼比原来更加浪费(如火化中加送别等开支),需进一步宣传,倡导文明习俗。总之,民政部门要有管理的活力和张力,有效督查和教育,使农村葬礼习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科学化。